三日后,恒河平原的硝烟散尽。张骞站在临时文庙的玻璃照壁前,看着身毒贵族们鱼贯而入,为首的刹帝利将军摘下头盔,露出额间新纹的玻璃符文——那是大秦医官为他治疗战伤时留下的文明印记。
\"张骞将军,\"将军的声音带着恭敬,\"我等愿率部归附,\"他指向身后捧着玻璃课本的贵族子弟,\"但求保留我们的战象...和对梵天的信仰。\"
\"信仰无需抛弃,\"张骞递过一本《秦身字典》,书角镶着防蛀的玻璃片,\"就像你们的战象可以披上玻璃甲,梵天的神庙可以装上玻璃窗,\"他的声音陡然温和,\"真正的强大,是让古老的智慧与新的文明共生。\"
当第一盏玻璃灯在身毒王宫亮起时,张骞看见恒河水面倒映着千万点玻璃光芒,宛如繁星坠落人间。王猛站在他身旁,擦拭着染血的玻璃佩剑:\"侯爷,下一站是波斯还是罗马?\"
张骞望向西北方,那里的玻璃商道正延伸向更远的大陆:\"哪里有渴望光明的眼睛,我们就去哪里,\"他的指尖划过照壁上未干的\"仁\"字刻痕,\"用战争止息战争,用文明消融偏见,这才是大秦玻璃文庙的真正使命。\"
此刻,工造科的工匠们正在连夜修复被毁的文庙,玻璃砂轮与石材的碰撞声在夜空中回荡。张骞知道,这场恒河畔的玻璃烽烟只是文明扩张中的小插曲,当身毒少年们在修复后的文庙中捧起玻璃课本时,历史的车轮已在鲜血与琉璃的交响中,碾过了又一座征服与融合的里程碑。
恒河之水滔滔东去,带走了战争的血污,却留下了玻璃文明的种子。张骞望向远方,仿佛看见更广阔的大陆上,玻璃照壁正在逐一亮起,将大秦的仁政与科技,播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——那里不再有种姓、不再有偏见,只有被玻璃光芒照亮的共同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