另一边,王竹恩领命后,就来到宫门外。
成群结队的文士,儒生,挥舞着手里的书,吆喝着,要上书朝廷。
看着群情激奋的人群,王竹恩眼睛一转,展现出高级的智慧,对手下吩咐道
“你们去找几个人,混到人群里”
“既然他们要上书陛下,那这书上,谁写名字,谁又不写,是不是就有了区别。”
“你们挑头,将所有愿意* 的人,都详细记录清楚。”
“是”
很快人群中,就混进了十几个拿着笔纸的人。
“喂,兄台,咱们在这里喊,是没有用的,兄弟我找到了一个门路,咱们俩,* 怎么样。”
“......啊这”
“兄台,你想啊,咱们这一窝蜂的喊,陛下也不知道听谁的不是?
但咱们俩,要是能实名上书,
这奏折要是递到陛下面前,那陛下是不是,就知道咱们了?
还有啊,就算没能到陛下面前,那只要有大官看到了,是不是也能记住咱们?”
“嗯,兄台说的在理,这里人多,咱们换个地方好好商议一番。”
“好,这边走。”
那人记录好一个,接着去找另外一个。
人群中间,有愿意的,自然也有不愿意的。
那些愿意填写资料的,王竹恩将其归类到蠢货一类,而那些不愿意的。
则安排锦衣卫,专门盯梢,看他们下一步,要去干嘛,去找谁,和谁见面等等。
很快,所有人都记录在案。
王竹恩,招了招手,头也不回的,给张善汇报去了。
“陛下,那些人,真的不管吗?”
“管他们干嘛?想说就说呗,朕还能掉块肉不成,一群吃饱了,没事干的蠢货罢了。”
“你都记录好了吧,派人核实一下,别有人填了虚假信息。
然后,这些蠢货,都不要再留用了,以后也不用,
等税收改革完,他们没有免税政策,没有了供养,真饿肚子的时候,就不会没事乱叫了。”
“是,陛下”
一边是锦衣卫的严查贪腐,一边是皇帝对儒生请愿的放任。
这让想要搞事的人,一时摸不着头脑。
一处秘密的宅院中
以陈循,高谷为首的内阁成员,聚集于此。
他们这些南方的官员,每一个人的身后,都有一堆沾亲带故的地主乡绅,还有私交极好的商号巨贾。
都有共同的利益牵绊。
至于对头,
除了皇帝,那就是,以曹鼎为首的,北方派系官员。
大明南北两派的斗争,由来已久,细分之下,还有各个地域的党派,
到了明朝后期,身上有没有坤,都能扯成一派,开家书院也行。
但总的来说,南方多文官,北方多武将和勋贵。
靖难之役后,南北对立的格局,就更加严重了。
本来在朱元璋死后,南方派大权在握,胜利在望,弄权之日,指日可待。
结果输在了,三个大聪明手里,又被朱棣,按着头,砍了一遍。
正所谓,屁股决定脑袋。
但在朝堂上,除了屁股之外,还有出身。
借助忽明忽暗的油灯
陈循看了一眼在座的所有人,满意的点了点头,要的就是这个氛围。
“陛下那边可有消息传来?”
左手边的高谷接话道
“宫中因为王振的原因,被清洗了一遍,导致我们很多消息,都传不出来,
所以陛下那边暂时没有,不过,锦衣卫那边,倒是有消息”
“哦?什么消息?”
“袁彬说,再交出一倍的贪污款项,就能免除全家充边的处罚,如果只交一半,那就只能免除牢狱之苦
该走,还是得走。”
听到这话,下首一位年轻点的官员,腾的一下站起来。
“这袁彬,胆敢公然受贿?我要去参他一本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