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二漕督押运:漕帮与玄夜卫联合押运盐船,沿途每隔百里设一处查验点,共设十三处,严格检查盐船货物;
其三定价公示:盐价由三司(户部、工部、都察院)共同核定,每月初一在各州县显眼处张榜公布,接受百姓监督;
其四连坐追责:私造盐引者,不仅本人全家充军,其保人也将一同治罪,以儆效尤;
其五商税透明:盐商纳税需开具三联凭证,分别由盐商、官府、百姓留存,百姓可随时到官府查验;
其六灾年调控:遇灾年,官府以平价售盐,亏损部分由预备仓的储备资金进行补贴;
其七耆老监督:各盐场挑选三名德高望重的耆老,参与收盐、验质等关键环节,赋予他们监督权力;
其八漕船编号:所有盐船都要登记造册,船体醒目位置烙印独特编号,便于识别和管理;
其九密报重赏:鼓励百姓举报私盐,一经查实,按缴获私盐价值的三成给予举报人奖赏;
其十定期稽查:盐运使每季度对盐场、漕运进行巡查,巡查结果详细上报朝廷;
其十一追责终身:盐政官员即使退休致仕后,若被查出在职期间有违法乱纪行为,仍可追究其责任;
其十二刻石为证:新盐政法刻石立碑,立于各盐场、漕运码头等重要场所,永为遵循。
德佑十三年秋,第一块《新盐政法十二款》石碑在扬州盐场落成。石碑高大雄伟,庄严肃穆。谢渊亲自将朱砂填入碑文字迹,红色如血,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苦难与艰辛,也象征着新制度的诞生。
“大人,碑阴刻什么?”石匠恭敬地问道。
谢渊望着远处运盐的漕船,眼神坚定而深邃,沉声道:“把陈显文、周弘文等人的罪行刻上去,还有那些因私盐受害的百姓名字。”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,“让后世知道,犯我盐政者,虽远必诛!”
新规推行初期,阻力重重。一些盐商妄图通过行贿来逃避新规的约束,却被谢渊坚决抵制。他命人将行贿的黄金熔成“贪”字,高悬于城门之上,以警示众人。在谢渊的铁腕手段下,渐渐地,私盐绝迹,漕运畅通,百姓终于能吃上平价盐,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
片尾
数年后,大吴盐政清明,漕运繁荣。各地盐场、码头前的石碑上,十二款条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这些石碑不仅是制度的象征,更是谢渊功绩的见证。
谢渊站在济宁漕运码头,看着满载盐引的船只扬帆起航,听着纤夫们有力的号子声,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。曾经的漕运梗阻、盐政混乱已成为过去,如今的大吴,盐运畅通,百姓安居乐业。
李正匆匆赶来,手中拿着八百里加急奏折,脸上洋溢着喜悦:“大人,陛下收到五十州府奏折,恳请将新盐政法定为永制!”
谢渊* 着石碑上的文字,指尖划过“官督商销”“耆老监督”等字眼,感慨万千:“去回禀陛下,只要大吴还有百姓,这十二款,便要刻在每一座盐场,刻在每一个官员的心里。”夕阳西下,余晖为石碑镀上金边,那些文字,仿佛永远守护着天下的盐运畅通、百姓安康,也将谢渊的功绩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卷尾
太史公曰:观谢渊追查决堤真相,可知利欲熏心者,敢毁国之命脉;忠君爱民者,愿剖赤子之心。其以密信为刃,剖开* 之黑幕;以盐法为盾,守护漕运民生之根基。十二款新规,字字泣血;半载追查,步步惊心。
谢公之智,在于见微知着,抽丝剥茧;谢公之勇,在于不畏强权,九死无悔。此役也,非独破一桩惊天大案,更开盐政漕运之新章。然政通人和,道阻且长;国泰民安,需代代守望。谢公之精神,如运河之水,川流不息;谢公之德政,似泰山之巅,亘古长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