玄桢记

第25章 伏清白以死直兮,固前圣之所厚(1/2)

卷首语

《资治通鉴》云:\"天下之权,惟皇上可以操之;天下之事,惟皇上可以断之。\"当谢渊策论经通政司递入禁中,大吴朝堂便如沸鼎投薪,正邪之争、制度之辨此起彼伏。泰昌朝的海塘旧案、元兴年的私兵密约,俱在言官弹劾与阁臣辩护间浮出水面。且看金銮殿上,帝王如何权衡利弊,清流怎样力挽狂澜,佞臣又将使出何等阴招。

伏清白以死直兮,固前圣之所厚

永熙二年九月初九,卯时正刻。奉天殿内钟鼓齐鸣,三十六名玄夜卫按刀而立,殿角铜鹤香炉飘出的龙涎香,混着言官手中弹劾奏章的墨香,在晨雾中交织。永熙帝萧睿轻抚御案上的《工部革新十策》抄本,目光掠过\"太府寺右曹郎中王崇年主理\"的朱批,指尖在泰昌帝萧震的遗诏上停顿——那卷明黄缎子上,\"清丈天下窑口\"的御笔朱批已泛黄。

\"有事启奏,无事退朝。\"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的唱喏声未落,刑部尚书周勉已出列,手中捧着封缄的《物料实耗单》:\"陛下,谢渊所上策论,实乃二十年前泰昌朝海塘案的铁证!\"他展开泛黄的绢帛,\"元兴十七年海塘工程,太府寺采办石料浮冒银两万三千两,此单上‘萧氏官窑’的进货款,最终都汇入了越州‘鸿远号’钱庄......\"

\"周大人慎言!\"太府寺卿王崇年抢步而出,腰间九环玉带撞击发出清响,\"此等陈年旧账,怎可与当今国策混为一谈?谢渊不过区区观政进士,竟敢妄议中枢,分明是——\"他忽然瞥见御案上的策论副本,故意提高声音,\"分明是借清查之名,行攻讦之实!\"

左都御史陆廷玉按剑上前,手中《大吴律》翻动如飞:\"律载‘诸司官署贪墨银十两以上,连坐三班主吏’,王大人掌管太府寺十年,工食银克扣累计百万两,竟说他人攻讦?\"他指向王崇年袖中的龙涎香,\"此香乃越州贡品,全大吴唯有当年参与‘激变商民案’的三位大臣用过,王大人难道要否认与越商的勾结?\"

殿内哗然。永熙帝的目光扫过王崇年骤然僵硬的背影,想起上个月收到的密折——扬州卫指挥使奏报,萧氏官窑地窖发现越州弩箭,箭杆刻着\"元兴二十年造\"。他忽然开口:\"谢渊何在?\"

谢渊从班末趋前,衣袂间还带着昨夜整理证据时沾染的墨迹。他抬头望见御案上父亲遗留的漕运图,图角\"萧氏官窑等于越商中转站\"的密注在晨光中若隐若现,定了定神朗声道:\"陛下,臣策论所陈,非为一己之私,实乃为大吴百万工匠请命。太府寺借‘物料折耗’之名,行中饱私囊之实,二十年来竟让越商通过‘萧氏官窑’转运私盐......\"

\"住口!\"礼部侍郎张恪突然出列,手中捧着伪造的《越商密约》,\"启禀陛下,臣查获谢渊与越商往来密信,其策论中‘工食银十扣其七’之语,实则是为越州筹措军饷!\"他展开锦缎,纹迹与谢渊的落款墨痕刻意重叠,\"此等通敌之举,若不严惩,何以安天下?\"

永熙帝盯着密约上的蟠龙印,忽然想起三年前越州来使曾进献同款锦缎,而张恪的岳父正是越商首领。他转向谢渊:\"谢卿可认得此印?\"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热门搜索

重生战神超能力总裁萌宝系统聊天群万界最强穿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