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1月14日,南昌墎墩山的考古发掘现场,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海昏侯墓主椁室西室时,一件造型奇特的漆木器逐渐露出真容——破碎的漆板上,隐约可见人物衣袂飘飞的痕迹。经过数月的实验室修复,这面由青铜镜、漆镜匣和镜架组成的汉代漆衣镜终于重见天日,其背面彩绘的孔子及其弟子画像,瞬间轰动了考古学界。
一、溯源:从昌邑王府到海昏侯国的儒学印记
公元前92年,刘贺出生于昌邑国(今山东巨野)。作为汉武帝之孙,他自幼接受儒家教育,其师王式为《鲁诗》名家,中尉王吉精通《齐论语》,这种文化熏陶在他的墓葬中留下深刻烙印。昌邑国地处齐鲁故地,儒学传统深厚,刘贺的父亲刘髆之太傅夏侯始昌、夏侯胜皆为通《尚书》的大儒,这种家学渊源为漆衣镜的诞生提供了土壤。
公元前74年,刘贺经历了27天的皇帝生涯后被废,从长安贬至豫章(今江西南昌)。在海昏侯国的十余年间,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。考古发现,其墓葬中出土了500余枚《论语》竹简、抄写《论语》的木牍以及大量儒家经典,印证了他对儒学的持续关注。这面漆衣镜作为其生前常用之物,被置于厅堂之上,既是他修身自省的工具,也是其政治失意后精神寄托的象征。
二、形制解码:汉代漆器艺术的集大成者
孔子徒人图漆衣镜由青铜镜、漆镜匣和镜架三部分组成,通高约米,镜体呈矩形,长厘米,宽厘米,大小与现代普通穿衣镜相仿。其设计融合了实用与艺术功能,镜体可照容,镜匣背面彩绘孔子及弟子画像,镜架则以精湛的漆艺雕刻神兽纹饰,堪称汉代“多功能家具”的典范。
镜匣背面以红漆为底,用黄色粗线勾勒出三个矩形框,分别绘制孔子与颜回、子赣与子路、子羽与子夏的画像。孔子像高厘米,宽厘米,头戴小冠,身着深衣长袍,腰束革带,脚穿翘头履,面向颜回拱手而立,背微前倾,神态儒雅谦恭。与弟子不同的是,孔子像采用满绘技法,服饰以粉彩渲染,而弟子像仅以线描勾勒轮廓,这种差异化处理凸显了孔子的核心地位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